2014年11月4日

:: 京町家 ::




從錦市場往南, 穿過公車幹道四条通的琳琅滿目, 滿滿銀行藥妝店的風景一拐進巷弄裡完全變了. 轉進來幾乎都是垂著布簾木製拉門的舊式建築, 結構是木造的, 窗框是木造的 , 門口再放個盆栽. 一路上只有上了年紀的老夫婦騎腳踏車和那些造型復古的黑色計程車通過. 大概就是個這樣的社區, 治安防治所, 老藥房, 路邊架起的老偉士構成的社區. 前一天爬稻和神社的水泡還沒消, 只能一跛一跛地繞, 如果腳的狀況好倒也無所謂, 還好越走越痛的同時要找的店就出現了. Cafe Marble 仏光寺店.

Cafe Marble 仏光寺店
Cafe Marble 仏光寺店


外表就和社區裡其他屋舍一樣, 兩層樓高, 但門面又比一般的窄長型來得寬一些. 門前擺了張小黑板, 用粉筆寫著菜單, zaca風格. 玄關後打空挑高, 上頭開了小天井. 木製的老桌椅和皮沙發, 整櫃的 Casa, Brutus, Popeye 日雜. 要去廁所還要穿過一個有石庭的日式庭院. 在這樣的老屋開的 cafe 居然用一隻棕熊當 logo, 在挑高牆面上畫了兩公尺那麼高的熊. 可愛的熊在哪都不會有違和感呀! 老屋也是, 台灣現在喊著老屋新生老屋新生, 在京都才真是把這些有痕跡的建築用心留下來, 處處是老屋, 都硬朗得很!

後來查了資料, 才發現這樣的建築有個名字叫町家, 以京都的京町家最為出名. 大概是江戶時期開始一直到二戰前昭和時代大前量製造的一種形式. 主要用木材為結構, 泥土牆, 屋簷多用瓦片. 多是住商混和用, 為了極大化面對大馬路店家戶數, 每個單位都造得極窄, 再拉長往後的深度. 如此靠近街道的那面做生意, 中間多會留一塊庭院, 後面當倉庫或住房. 形成這樣窄而深的統一結構, 所以京町家又被稱作鰻魚窩. 京町家的一些固定元素也是個特色, 牆邊彎曲的木架叫犬矢来, 避免屋簷滴下的水濺回土牆. 一樓的窗格叫格子, 二樓以上的窗則因形狀多為細長的弧形所以叫虫籠窓. 間隙除了通風外, 也可引入自然採光.


保留了格子和虫籠窓 


但這樣的老屋其實要維護得花上好一番功夫及金錢. 加上傳統建材在碰上火災及地震的不耐, 讓越來越多住戶拆了傳統木格子窗, 改裝鋁窗. 或將入口改成車庫, 甚至直接放棄維護, 改建公寓的也大有人在. 直到幾年前物業管理公司看上了京都的古都文化商機, 開始整修町家做高級民宿才帶起了修復町家風潮. 其實也不是壞事, 更多年輕人願意回到老宅中過生活, 這樣的需求也讓專精於維護屋況的工匠師傅們得以將技術傳承下去. 而那些以町家為賣點的旅店也是很尊重町家文化的, 譬如為了不更動結構, 不管再高級的房型也不提供客房內衛浴, 通通得使用公共澡堂. 再想想很多台灣半吊子的古蹟保存, 欠缺通盤的規劃, 想要用速成的方法壓榨老物件的價值. 觀念上好像還要再加油吧.

點了盤沙拉, 寫了張 Cafe Marble 的明信片. 店裡放著板本龍一, 然後上班族大叔就開始抽菸! 新的舊的夾雜的樣子, 好像就是京都吸引人的地方. 到處都有著痕跡到處都有著故事. 也許對您來說這樣的敘述沒什麼特別, 但對於結束旅程查資料才發現原來只是要去找一隻有熊的咖啡店我來說, 京町家的那些特徵的確就和旅程中看到的巷弄相同. 誤打誤撞看到了町家轉型商家的代表作實在讓我興奮不已. 所以特此紀錄一下.



<感覺2013關西寫完遙遙無期, 那就放一些其他的京都像弄照片湊夥一下>



琾町通, by Pentax MeSuper

Taxi Driver, by Konica Waiwai


Inoda Coffee, by Konica Waiwai



嵯蛾, by Pentax MeSup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