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9.06
是篇雜記, 以及不經求證的筆記.
0930~1000 報到
很好, 從報到開始就感覺到活力滿滿. 在排隊的人群前輪流照著大頭照, 然後名牌脫落. 這就像是在忠孝東路上彎下腰來綁鞋帶般尷尬, 或是在牛肉麵店用手指扶起因流汗而下滑的眼鏡.
1000~1040 尋找失落的另一半
很沒有挑戰的遊戲, 大概半分鐘就找到另一半了, 兩人還不想相信這麼簡單就完成配對. 恩, 是對於配對結果不滿意嗎? 兩兩互相介紹的老梗但大家都玩得很開心. 最好是大家都很愛套關係, 最常出現莫過於: 我們突然發現我是他學姊; 我們突然發現上禮拜看過同樣的兩部電影; 我們突然發現興趣很相近, etc,. 我跟我的配對夥伴沒有任何關係可以套, 很好. 我的名牌再度在眾人面前脫落, 這次彎腰撿起的尷尬程度大概如同下了公車眼鏡起霧一樣冏.
1040~ 1140 淺談博物館志工
學習單的存廢問題.
據說當初北美館發起使用學習單的人, 雖然當初因此受到教育部的獎勵鼓勵, 但事後卻非常後悔. 曾經我也認為學習單對於學童或是初心者來說是可以幫助找到作品重點的方式, 但的確, 這樣子的學習就和填鴨式的我挖你填考試是一樣的意思, 除了作者運用媒材和出產年份外, 其他有關於作品的問題會有固定答案嗎? 又或, 學童是否會因為找到了答案後, 就匆匆尋找下一個解答了. 反而失去了去體會作者藉作品所想表達或其他誤答的可能. 讓我想到了小時候在市立圖書館的小博士信箱, 每次我都是翻完百科全書找到答案後就跑去看漫畫了, 答案抄上去完全沒有思考, 難怪現在只能當小學士.
美術教育的東西差異以及當代藝術的陌生與排斥就不多贅述.
1150~1240 教育發展組/認識台北當代藝術館
建物
從鳥瞰圖來看, 當代的正面牌樓和u型設計還真和當時的台北台灣總督府很相似. 在建築物中心的小塔樓和西門紅樓以及建中的某個鐘樓(這我沒看過)有些類似, 原來都是出自同個建築師近藤十郎之手. 從正面將牌樓接起的照片真的很壯觀, 有買horizon的人應該多發揮長處照這些建物的.
服務台
不鏽鋼鑄成的甜甜圈服務台就位於入口處, 的確是個不提不會想起, 一提便有印象的服務台.
山口廳
原由是來自於大廳上方由山口勝弘所設計的紅藍黃綠澄紫的圓管線盤據於大廳上所以稱為山口廳. 被稱為當代鎮館之寶, 因為就只有這一件固定展藏阿(誤). 原本在圓管兩邊所裝置之螢幕及喇叭現在已不繼續使用. 那些彩色管線的確是有營造一種空間動線的引導感覺, 但是缺乏了原本的互動功能這些安置於挑高不慎高的山口廳, 對我來說還真有點突兀. 老實說, 來這麼多次是第一次注意到這個作品, 是個就算提起也沒有印象的大師之作呀(茶)
戶外燈光
由林克華先生設計, 但我完全沒有在晚上造訪博物館, 所以沒有印象. 但單就單格單格的霓虹窗戶設計, 我會想到民權建國那棟詭異的大樓景色.
1400~1530 淺談數位藝術
概略解釋了當代藝術以及近代藝術的不同. 是我腦殘嗎, 筆記裡寫下的居然是用年代來區分(大誤), 吃完便當果然頭腦不清楚.
數位藝術使用媒材以及主題大致介紹. 自己認為, 運用錄像當作媒介的作品比起影像來得難理解得多. 影像作品很單純, 再混亂的影像中也可以理解出所謂的主體(當然也可能是自以為的理解). 但是錄像中進行時間較長, 加上聲音干擾, 所以站著看十分鐘卻往往一頭誤水. 然後發出了聲, 喔!
主題: 當代議題, 後殖民/種族, 身分認同, 消費文化, 跨界對話.
新媒體藝術: 全像攝影, 網路藝術, 電腦互動藝術, 虛擬實境.
1540~1620 義工與我
各日召自我介紹. 正妹在XX(筆記).
1620~1650 展覽簡介
1700~1740 義工要做什麼?
1740~1800 義工有q館長有a
腦袋開始渾沌. 有用的資訊為:
1. 館內可以拍照, 事先至服務台換證即可. 不可開閃光及自拍, 怕影響其他觀展者.
2. 導覽mp3在服務台旁邊可以下載回家聽.
3. 通過導覽考試可以收集特展徽章, 外面買不到的. 聽得我心癢癢, 限量總是很誘人.
4. 早班有便當午班有蛋糕.
5. 正式義工可獲得展覽特刊.
以上. 簡略記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